产品搜索 :
保偏光纤熔接
保偏器件
OSA
AQ6375
产品信息
Nature: SingleQuantum与斯坦福大学戴宏杰团队合作最新论文
来源: | 作者:topphotonics | 发布时间: 2022-06-01 | 655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由SingleQuantum和斯坦福大学戴宏杰院士团队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论文《In vivo non-invasive confocal fluorescence imaging beyond 1,700 nm using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s》历时半年正式刊登于最新一期《Nature Nanotechnology》。

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院士团队展示了生物相容核壳硫化铅/硫化镉量子点(QDs,发射波长约1880 nm)和用于单光子检测高达2000 nm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s),实现了1700–2000 nm (NIR-IIc)范围内的单光子激发荧光成像窗口范围,激发波长为1650 nm,这是迄今为止体内小鼠成像中最长的单光子激发和发射。NIR-IIc中的共聚焦荧光成像通过完整的小鼠头部达到约1100 μm的成像深度,并且无需任何手术即可在小鼠腹股沟淋巴结中进行无创细胞分辨率成像。研究团队实现了直径小至约6.6 μm的高内皮小静脉以及淋巴结中的CD169+巨噬细胞和CD3+T细胞的体内分子成像,为淋巴结免疫运输的无创活体成像在单细胞/血管水平纵向水平提供了可能。



论文通过完整的小鼠头部进行了NIR-IIc无创三维共聚焦血管成像。文中将SNSPD与商用900-1700nm光电倍增管(PMT)进行比较,SNSPD在更大的成像深度允许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然后使用相同的SNSPD比较了1650nm和1540nm激光的NIR-IIc成像:1650nm激发显示了一个明显的改善分辨率量化的全宽度在半峰值(FWHM)的特点,SBR和穿透深度。



研究光路方案图

Introduction


戴宏杰(Hongjie Dai),1966年5月生于中国湖南。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起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现任J.G. Jackson & C.J.Wood 终身荣誉教授。戴宏杰教授2002年获得美国化学会纯粹化学奖;2006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James McGroddy(新材料)奖;200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Ramabrahmam和Balamani Guthikonda奖;200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戴宏杰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20篇,《Nature》子刊33篇。论文的SCI总引用次数约12万次,H-index为199。在2011汤森路透全球顶尖一百位化学家榜单上,他排名世界第七、华人第一。他是2018年汤森路透全球24名同时在物理、化学及材料三个领域的高引用科学家之一。


戴宏杰2008年发起创办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Springer合作发行的英文期刊《Nano Research》,从创刊起一直担任期刊主编。该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为8.5,每年发表研究论文360余篇,是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期刊先后得到14项国家奖励。


特别致谢:高分子科学前沿,微信号:Polymer-science。文章部分内容节选推文:戴宏杰院士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

Products